如何检视自己心中的“鸟笼”?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发现者是近代心理学家詹姆斯。

詹姆斯和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了一个赌:

“我有办法让你在根本不打算养鸟的情况下,养一只鸟。”

卡尔森不相信,认为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人怎么可能做自己根本不打算做的事情呢?何况他并不喜欢养鸟。于是,他们就打了一个赌。

詹姆斯送给卡尔森一只鸟笼。卡尔森将它挂在家里。空空如也的鸟笼吸引了所有访客的注意力,他们看见鸟笼时,无一例外感到好奇:

“为什么里面这里要挂一只空鸟笼呢?”

“你养的鸟去哪里了?”

一开始,卡尔森耐心解答了自己和詹姆斯的赌约,时间长了,他便感到不耐烦。访客们千篇一律的提问几乎逼疯了他,为了不再听到同样的问题,卡尔森买了一只鸟,让鸟笼的存在显得顺理成章。

懂心理的詹姆斯自然赢了。后来,詹姆斯将这个现象总结为“鸟笼效应”。

发现没?鸟笼效应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被使用着,它被称为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这一点商家们运用得最在行了。他们提供很多的打折券或者优惠券,这本来对我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我们拿到了这些东西,就会想要把它们花掉,于是买来了很多有用的没用的东西。

再比如,一个精致的美女买了一顶物美价廉的帽子,接下来她会做什么?毫无疑问,她会买衣服、包包、耳环、高跟鞋……来搭配这顶物美价廉的帽子。

在生活中,一双鞋、一件衣服、一个漂亮的徽章,一份有奖大礼包,一个简单的想法,或是一个大明星等,万事万物,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充当所谓的“鸟笼”。

“鸟笼”的存在,对于不同的人,会诱发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攀比、求异、求实、追求价值的心理,正是由于心理需求的存在,导致了添加更多自己并不一定需要的东西,产生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

鸟笼效应,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要时常检视自己潜意识中的“鸟笼”。

第一,惯性思维。

鸟笼效应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被习惯所限制,比如鸟笼必定用于养鸟,当惯性思维成为一种经验、体验,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方式。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惯性思维,不要以直线方式思考,解决问题时需要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第二,配套,还是浪费?

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后,人们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的东西。那些我们舍不得扔掉的东西,就像多出来的这只鸟笼,最终会成为我们的桎梏,会被“鸟笼”套牢。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精简自己的人生,才能够减少负累,轻装前行。

三是放有用的“鸟笼”。

让我们主动“配套”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放本书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比如床边,总有一天,你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看。另外,有研究表明,打开的书比关着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这就是“鸟笼效应”的影响。

四是扔掉“鸡肋”。

对于我们不需要和不适合自己的,就算它再好,也要勇于“断舍离”,敢于把心中的那只“鸟笼”丢掉或送人。各种配套,自然会造成金钱、时间和人力上的浪费。


分享 :
 
图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