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人,喜欢安静,可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天天在老人窗外追逐吵闹,喧哗声让老人无法休息,在屡劝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大,他就奖励谁,于是,他连续好多次给孩子们很多奖励。
当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什么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觉得受到了老人不公正的待遇,认为“不给奖励了,谁还给你叫”,就再也不到老人窗外大声吵闹了。
这个故事和心理学上“过度理由效应”有关,当一个人的行为原本由内在动机驱动时,如果引入了外在的奖励或理由,可能会减少或取代原有的内在动机,这导致行为的控制由内部转向外部,一旦外在奖励或理由消失,行为的持续性也会受到影响。
孩子们一开始追逐吵闹,内在理由是“玩得开心”,这时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并倾向于继续保持行为,不听老人劝止。但是,如果出现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励等,就给他们的吵闹行为增加了“过度理由”,就会促使他们不自觉地用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来坚持行为,相应地减少或放弃原来的内在理由,于是,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
可以简单地说,“过度理由效应”就是外在动机,诸如金钱和物质奖励,外在动机会减弱一个人的内在动机。
过度理由效应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是,寻找内在动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我们总是喜欢为行为找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一旦找到,我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
其实,我们应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寻找底层逻辑,不要依赖外部理由来解释行为,而要深入内在动机找原因,这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并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二是,避免外部局限。一方面,过于依赖外部理由,可能会让我们变得固执。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因为一旦外部理由消失,这种行为也就失去了支持的力量,很可能就会停止下来。
三是,用金钱来奖励学习的教育不可取。对于家长而言,应该如何奖励孩子的学习呢?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用金钱和礼物来“奖励”孩子学习是错误的。用金钱“收买”孩子,是胜算很小的策略,只会削弱父母的权力和加深孩子的贪念。这样做,也许刚开始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却让孩子逐步丧失学习的内在动力,缺乏内在动力,是搞不好学习的。
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自己从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学习本身就有乐趣,就有压力,家长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同学的态度,还有自己成长的本能,这一切都会推动他去学习,奖励只不过是事后给他的一个肯定而已。
四是,学会欲擒故纵之法。欲擒故纵,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比喻为了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故意先放松一步。
劝止一个人做他内心喜欢的事,大家都知道,这是很难的,我们不妨用过度理由效应来试试。
老人奖励小孩的故事,把做事的理由——由内转外,欲擒故纵,不想被孩子吵闹,劝止不住,就奖励他们吵,最后取消奖励,他们就不吵了。
·内因决定论
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要遵循“内因决定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简单的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或者说,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起促进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比如,鸡蛋在适当的温度孵化为小鸡,但石头在同样的温度却不能孵化为小鸡,能不能孵出小鸡,主要看是不是鸡蛋而不是温度,所以内因起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