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起冲突时,武器的存在会增加当事人发生侵犯行为的概率,这就是武器效应。
说到这个理论,就不得不介绍伯克威茨,他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一生都致力于对愤怒的形成、发展和调节的研究,研究消极情感,到愤怒情绪,再到情绪性攻击的发展理论。伯克威茨做过一组对照实验,安排2个被试者在不同的房间,房间桌子上分别放着一把手枪和一只羽毛球拍。实验期间,他让人故意激怒被试者,实验可以让被试者有机会报复,可以对激怒自己的人实施电击。结果显示,看到手枪的被试者,比羽毛球拍组实施了更多的电击。于是,他认为,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
很多暴力事件和施暴人生活环境中存在刺激其产生的“武器”有关。美国宪法规定,没有重罪记录的成年公民可以持枪,这一规定,让枪击事件时不时成为美国的头条新闻,报道称,仅2023年,全美超过4万人被枪杀!截至目前,美国历史上有9位总统遇刺,其中林肯、加菲尔德、麦金莱和肯尼迪等4位总统被枪杀身亡。
在社会交往中,“武器”不一定是枪支、刀具,它也可能是身边的“软武器”。它可能是语言暴力,研究数据显示,有语言暴力的家庭,近10%会升级成家暴。它可能是手机,诱使我们放下手中的学习和工作,造成拖延和失误。它还有可能是桌子上的食物,会诱使我们的产生食欲,影响我们减肥。
有时,它甚至可以是一种其它的潜在心理暗示,比如,当一个人愤怒到一定程度,或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深深地绝望时,如果在一楼还没什么,可能一会儿情绪就平复下去了;但是如果他在十楼的窗口,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冲动之下,告诉自己跳下去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从而一跳而下。
“武器效应”揭示的是线索对于行为出现的重要作用。当我们在生气,情绪激动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避免被负面刺激影响,警示自己远离所谓的“武器”,以免遭受到“武器”的诱惑和冲击,从而造成不幸。
我们偶尔会听说一些因为小分歧导致家破人亡的故事,一部分原因就是言语不合似刀剑,造成最终不可承受后果的往往就是在一方冲动的情况下,恰好看到了露在明处的刀具,刺激了侵犯人身的强烈情绪,于是不幸发生了。因此,不要把刀具放在明面上,因为它会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刺激暗示。
在管理中,可以利用“武器效应”,比如,想要让员工加倍努力完成任务时,可以事先让员工看到实在的“奖励”,这样员工会更有干劲;为了避免员工粗心大意而导致失误,可以让员工看到犯错误的“惩罚”,这样员工会加倍小心。
日常生活与他人发生矛盾是常事,但你要看看对方有没有身持“武器”,比如利器、开车等,如果有,最后不要继续与他相争,主动退出争吵,防止对方失去理智,毕竟,让一让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