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个动物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狗分成三组:
第一组的狗,被随机给予电击,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如按下一个杆)来结束电击。(即狗可以逃避)
第二组的狗,也接受电击,但是无论它们做什么,都无法控制电击的停止,它们只能靠研究人员随机地结束电击。(即狗无法逃避)
第三组的狗,作为对照组,没有接受任何电击。
在随后的测试阶段,研究人员将这些犬只放置在一个分隔成两部分的笼子中,中间有一堵低墙。当电击开始时,狗只需跳过这堵墙,即可轻易逃到没有电击的区域。
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很快就学会了这个逃避技巧。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第二组的狗大多数并没有尝试逃跑,它们只是被动地忍受电击。
于是,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泛指因为重复的失败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做什么都不能控制事情的结果,于是消极地面对生活,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主动性降低,容易陷入无助、沮丧和绝望中。
这种无助感,会让孩子长大以后放弃行动、自我设限,就好像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马戏团为了驯服大象,会从小把它拴在小木桩上,刚开始的时候大象不停尝试挣脱,由于力气不够,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挣扎。等大象长大以后,虽然它的力量已经可以轻松挣脱小木桩,但是,它已经习惯了束缚,不再做出任何挣扎。
寻找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在关系和体系之间,选择了佛系……类似“丧”“躺平”“摆烂”的说词,成为年轻人自嘲的一种方式,也是有的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比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差,努力了一段时间后也没有明显提高,就放弃了学习。
有的孩子,人缘不是很好,当他们尝试主动与人交往却没有得到积极反馈,就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社交。
很多成年人的问题要从他们的童年找原因,孩子也有他们挣脱不了的“木桩”。当他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未得到及时心理疏导和帮助,自信心会受到重创,很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深层次的分析,孩子是如何习得这种无助感的?
一是,不必要的保护和限制。
童年的时候,让孩子这也不要碰,那也不要摸,把他局限在狭小的“安全”范围内,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不信任。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就胆小、不自信,做事畏畏缩缩,缺乏挑战和冒险精神。
二是,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有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语言,对孩子批评、讽刺、泼冷水,有意无意间说出的一些话,可能就会让孩子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行。
三是,不正确的归因。
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孩子越挫越勇,有些孩子,一遭遇挫折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并把一个方面的问题延伸到方方面面,甚至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结果。
学习差,就认为是自己太笨;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就认为是容易被人讨厌;一时遭遇困难,就认为未来也将永远处于这样的困境,把自己置于一种非常绝望、无法改变的境况之中,于是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
改善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改善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建议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掌控感(自我效能感)。
避免过度保护,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充分地探索、感受周围的各种事物。能做的事情,鼓励他们自己做,当他面完成以后,就会觉得“我不仅自己能做,而且还能够做得很好”,于是心中会产生一种控制感和安全感,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帮助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积小胜为大胜。只有真的提高了学习生活能力,才会更积极乐观。
二是,认识情绪。
面对挑战,孩子冒出各种各样负面情绪太正常不过了,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正确的与抑郁情绪相处。
引导孩子的关键,是允许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进行疏导,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重视,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产生勇气和积极的能量。
孩子在一种包容的、支持的、温暖的情绪环境中长大,更能学会化解负面情绪。
三是,养成乐观的性格。
埃隆·马斯克说:“我宁愿错误的乐观,也不要正确的悲观。我宁愿选择乐观,哪怕是错的,也不想选择悲观,即使那是对的。”
乐观的人,把错误的原因归咎于方法,悲观的人才把错误的原因归咎于能力。
引导孩子形成积极思维,遇到困难学会从可以改变的事情上着手,而不是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比如,成绩不好,就和他一起找原因:“你不是学不好,只是还没有学好。我们是不是不够努力呢?还是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在批评孩子时,小心那些永久性、普遍性的悲观信息,远离“你总是”“你永远”“你就是”开头的话语。
夸奖孩子时,也不要简单地夸孩子“聪明”,而是更具体地夸奖孩子的某种品质,比如“够努力”“态度认真”“细心”,“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等等。
四是,打破惯性思维。
一次失败,哪怕是反复失败,都算不上什么,失败很正常,每次失败,都是一次通过汲取教训而成长的机会。启发孩子换种思维,把事情往自己可控制的方面想,把错误和失败看成暂时的、偶然的事件,鼓励孩子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现状。
杜牧《咏史》这样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如果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渡江回到江东,也许他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一直处于顺境,也不是让他从不经历风雨,而是让孩子即使在逆境中,也有健康的心理,足够的智慧,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
成长,就是发现那些曾经打败你的,都弱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