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触碰定律:成长离不开触碰

有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一生下来,就有被触摸的需求。婴儿会对常常怀抱和抚摸自己的人产生强烈的亲密感和安全感,如果从小缺乏父母的亲吻、抚摸和拥抱,那么,长大之后就容易出现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自我孤立的问题。

触摸不仅能掌控情绪,还能帮人降低孤独感。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撸猫撸狗,就是“触摸效果”的一种折射。对于有些独居者而言,晚上喜欢抱着抱枕、玩偶睡觉,其实就是内心深处在寻找安全感。很多人伤心的时候会抱着枕头哭,实际上也是“借物疗伤”。

恒河猴实验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一系列恒河猴实验,可以说是心理学史上最伟大,也最邪恶的实验之一。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后来,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

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注意,是基本正常)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如果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哈洛的实验说明,接触是培养爱的能力的重要变量。我们通过接触,获取环境的信息,建立彼此之间的社会联系。身体触碰,能够减少正常交往活动中的不安情绪,提升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自信。


还有一个心理实验,心理学家让一个男人在街上找女性搭讪,实验中,要对搭讪的每个女性要说同样的话,但是,其中有一半,会轻轻触碰对方的手臂。一天下来,实验者要到了30多个电话,其中90%来自于他触碰过的女性。触碰对方手臂,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却大大提高了搭讪的成功率!


事实上,适当的身体触碰,会促使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对触碰者产生好感。而且,研究证实,身体接触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触摸别人既是发出信息,同时也能了解到对方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了解,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应用身体触碰度定律,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异性间有好感时,会倾向于接受对方的轻微的触碰。当一方不小心碰到对方的手臂或者肩膀时,如果对方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或者冷淡的反应,那么这通常意味着她(他)对你有好感。


研究发现,服务员、售货员碰到顾客的身体后,顾客会给更多的消费、买更多的东西;向陌生人请求帮忙时,碰一碰会让对方更愿意帮忙;图书员把图书卡递给读者时若碰到手,读者对图书员的印象会更好,医生、教师和经理也有类似的效应。


目前,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互联网虚拟世界交往,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人,甚至大部分时间消耗在虚拟世界中。虚拟世界在拓宽了我们与世界接触的渠道,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接触。


缺失身体接触对人会有何种具体影响,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但缺少接触,造成的孤独感,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身体触碰,这个简单而强大的行为,不仅能够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充分利用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吧。


分享 :
 
图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