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去拜访佛印和尚,他们相对而坐。苏东坡开玩笑地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可是,佛印却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认为自己占了便宜,回到家以后,他就得意地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妹妹。没想到苏小妹却说:“哥哥,你错了,佛曰‘佛心自现’,你看他人是什么,就意味着你看自己是什么人。”
心理学导师黄启团说: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你我的一面镜子,透过别人,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真实的自己。苏小妹挺高明的,她知道,我们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投射的世界,我们看别人是啥,我们自己就是啥。
心理学中投射效应是指我们有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容易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
投射效应有三种具体表现:
一是相同投射。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比如,“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在善良人的眼中,天下无贼。一个工于心计的人,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常常会认为对方别有所图,不安好心;一个喜欢说谎的人,会认为别人总是在骗自己,他也很难相信别人。
再比如,有的老师讲课时对某些知识点不加说明,认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但是在学生看来则未必。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分开,而是混为一谈。
二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他就会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三是情感投射。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与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爱情中更是如此。这种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投射效应提醒我们,把自己的特性、情感、意志强加于人,以己之心,来评价别人好坏,会产生认知偏差,形成认知障碍,让我们往往看不清真相,容易造成误解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最好多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以己度人,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