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努力超越原生家庭


从心理学讲,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两个家,一个是从小长大的家,叫原生家庭;另一个是结婚后组建的家,叫再生家庭。美国精神科医生默里·鲍文将原生家庭定义为:儿女在成年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们生长的最初环境。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的性格基础往往是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可以说,原生家庭的关系就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土壤,比如你和母亲的关系,你与父亲的关系。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甚至性格缺陷,被归因于原生家庭。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研究的教授李玫瑾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和他早年的关系密切相关。


·努力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完美的原生家庭应该是怎么样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老师说过一段话:“年轻人怪罪原生家庭,并不是因为父母没有钱,没本事,没后台,没门路,无法给自己提供太多的社会资源。大家真正厌恶的是父母的虚荣、自私、自以为是和狭隘封建。没本事,还偏喜欢高谈阔论的乱指挥,不愿意与时俱进,还非要把自己那套狭隘陈旧的观念套在儿女身上。”

这段话有几个关键词值得父母们反思:虚荣,自私,狭隘,封建,乱指挥,不愿与时俱进,把自己的旧观念套在儿女身上。

不同的家庭,对“完美”的定义不同。一位女士会因为买衣服难以停止而困扰,是因为在她的童年母亲因为只给弟弟买衣服而忽视了她,类似的缺失导致成人后的补偿。对于她来说,完美的原生家庭在于公平对待。有位朋友说父亲经常醉酒在家中打骂母亲,而母亲会将这种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因此对于他来说完美的原生家庭在于家庭的情绪稳定。

除此之外,处处为孩子着想,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不算完美的家庭,也是应该避免的。爱太浓,就好像菜里放多了的盐,需要大量的清水冲淡才能下咽。过于溺爱,让孩子发挥不了主动性,在困难面前畏手畏脚,很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际关系产生怀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久而久之,只能把负面情绪转向自己。


·努力超越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子,或许会伴随我们一生,但如何面对它,却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成长的必经之路,就是要想办法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

心理学家唐映红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

一是接受原生家庭。有人说,“30岁以后,除了长得丑,就不要再怪原生家庭了。”一个人的强大是从接受一切开始的,就像没办法找到完美的人一样,也别想找到完美的父母。因此,作为成年人,不要在内心继续做那个无能为力的小孩,再把压力转嫁给至亲之人。抱怨、哭诉、指责没有用,自怨自艾,只会让这样的痛苦重复又重复,循环又循环。

二是爱自己,也爱他人。《局外人》中说:“不被爱只能说是不走运,但不会爱却是一种不幸。”

王尔德说过:“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先爱自己,再爱别人,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自己并不意味着自私或自我中心。它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是对自己内在需求和感受的关注和接纳。只有当我们真正接纳自己,理解自己,才能找到那份内在的平静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

三是建立良好“朋友圈”。这里不是鼓吹“圈子文化”,而是遵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古老而朴素的道理。构建良好的朋友圈,是我们提升眼界的强大动力,获得成功的有效助力,也能摆脱原生家庭不良因素对我们的影响。


分享 :
 
图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