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态:人生永远虚位以待
有一个人,听说寺庙里有一位智慧的禅师,便去拜访,见到禅师,没等禅师说话,自己却喋喋不休地说着。
禅师微笑不语,为他沏茶,可就在倒茶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禅师还是不停地倒着。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你还要往里面倒?”
禅师笑着解释道:“你就像这只杯子,装满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清空,我又如何对你说禅呢?”。
·空杯,才是杯
一只杯子,如果杯子中倒入水,人们会说这是一杯水;如果杯子中被倒入果汁,人们会说这是一杯果汁。杯子中被倒进什么它便被称为什么,只有当它空着的时候,大家才会称它为“杯子”。
如果一个人内心装满财富、偏见、欲望、烦恼……那这个人,就像盛满东西的杯子一样,不再纯粹。适时清空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自我。这就是著名的“空杯心态”。
就像乔布斯说的那样,“Stay hungry,stay foolish”,即“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保持空杯心态,要学会谦虚。古人云:“常存空杯心,不为所知障。”一知半解的人,多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真正的高手,却认为自己一无所知。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
《庄子》中讲了一个故事。阳子居(即杨朱),西去徐州,恰巧碰到老子西去秦国。郊外相逢,阳子居自以为有学问,态度傲慢,老子便为阳子居深感惋惜,当面批评阳子居:“以前我还认为你是个可以成大器的人,现在看来不可教诲啊。”
阳子居听了老子的话,心里很不舒服,后悔自己为什么当时那样。回到旅店后,便主动给老子拿梳洗工具,脱下鞋子放在门外,然后膝行到老子面前,谦虚地说:“学生刚才想请教老师,老师要行路没有空闲,因此不便说话。现在老师有空了,请您指教我的过失。”
老子说:“你态度那么傲慢,表情那样庄严,一举一动又如此矜持造作,眼睛里什么都没有,谁会愿意和你相处?你应该懂得,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总有些污秽的感觉,德行最高尚的人总认为自己远不十全十美。知道自己不行,才会知道自己真正行的地方;眼睛里只看到自己很行,实际上,哪个地方都不明白。”
阳子居先是吃惊,渐渐地脸上浮现惭愧的神色,谦虚地说:“老师的教导使我明白了做人的真正道理。”从前阳子居在去徐州的路上,旅舍客人恭敬地迎送他。他住店时,男老板为他摆座位,女老板为他送手巾,大家也给他让座。虽然恭敬,彼此却都不舒服。接受老子教诲后,阳子居变得态度随和,为人谦逊。归途住店,客人都随意地和他交谈,他也感到和大家相处得很亲切。
《论语》中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意思是说,曾子讲,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以前只有我的朋友(指颜回)能做到这样。
保持空杯心态,需要学会取舍。生命刚开始时,如同一个空杯,成长,不过是往杯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年少时,放入知识与玩乐;中年时,放入家庭与责任;老年时,放入时间与休闲。杯子总有满的时候,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若要继续取,必须腾出空间,虚位以待。假如人生如酒,空杯以对,喝多少、装多少,装多少、喝多少,就有喝不完的好酒,也不会喝醉。
保持空杯心态,需要着忘却“小我”。如果心中装满了自己,就不会有容纳别人的地方。如果将自己放小,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忘却“小我”,佛学思想值得借鉴。想要完成自我解脱,必须先要放下自我的念头,舍弃“小我”,越是利益众生,就越“无我”,也就越接近“觉行圆满”佛的境界。
“你恐惧的,我就让你得到”,“你抗拒的,将会持续存在”,“你不敢正视的,将会继续影响你”,这些都是小我的运作法则。
停止被人惹怒,放掉想要赢,放掉想要正确,放掉想比别人优越,放掉想得到更多,放掉以成就感来获得身份认同,放掉对名声的追求和负累,这样,我们就能摆脱“小我”控制。
保持空杯心态,努力增大“容量”。杯满则溢,杯子满不满,一方面取决于装东西的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杯子的容量。要保持好奇心,坚持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格局大,有境界,就能登高望远,就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明·洪应明《菜根谭》),心理容量就会更大。厚德载物,人培养了深厚的德行,就能承载世间万物,宰相肚里能撑船,量大福才大。
有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骆驼在沙漠里跋涉,又饿又渴。突然,一块玻璃碎片把它的脚掌划破了,它很生气,狠踢碎片几脚,脚掌鲜血直流。骆驼叹了口气,继续往前走,天空中有只秃鹫跟着它,一直叫着,它很烦躁,也对着秃鹫叫。叫声引来了狼,骆驼赶紧狂奔,导致脚掌血流不止。骆驼好不容易躲过了狼群,却由于失血过多,引来了大批食人蚁,食人蚁很快就爬满了骆驼的全身,骆驼再也无力挣扎了。骆驼遇到这些事,如果心理容量够大,就不会再去踢玻璃碎片,及时离开,血可能要不了多久就会止住,心情变好,也就不会烦秃鹫,不会引来狼,更不会失血过多,被食人蚁吃掉。